关于知识管理工具的思考

毕业快四年了, 测试一年半, 后端开发两年半, 时间如梭.

回顾这些年, 笔记什么的, 是一部漫长的迁移史/血泪史, 如果能早些学习git/markdown等, 能早些了解到一些工具, 应该能省下不少时间吧.

汇总整理下自己所使用过的知识管理工具

工具的目标: 提升效率

而我们的目的很简单

  1. 方便快速收集/记录/整理/沉淀
  2. 快速搜索

mywiki

手抄笔记

大学那段时间

那时候, 学习linux, 学习vim, 学习java/jsp/ssh...., 学习xml等等, 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看书+手抄笔记大法, 那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去对知识进行组织和整理, 几年下来, 积累了各类笔记, 一大堆, 过年回家还发现当时学习java的六七本笔记, 还有oracle, 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做的c语言学习笔记(完全忘了).

手抄, 现在回过头来, 费时费力, 效率极低, 但是就当时环境而言, 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相对于啥都没记来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而且, 上课/参加培训等等, 都通过笔记来记录

手抄的做法, 太过古老, 如果是非技术书籍, 抑或个人喜欢纸质书籍, 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但是技术书籍, 手抄太过低效, 不易整理, 更不易搜索, 看似积累了很多, 实际沉淀不多.

word

到毕业做测试一年多, 那时大多数情况下是windows系统, 毕业那会刚刚把系统转到ubuntu, 但是工作环境主要还是windows, 用终端连接主机工作.

正式参加工作, 虽然还经常买纸质书, 但是正儿八经系统啃书的机会相当少, 大部分是工作中碎片化学习的东西, 所以手抄笔记完全从生活中消失了

这时候, 开始有意识记录使用电脑记录, 以及整理汇总一些东西.

这段时间, 系统性整理了linux & shell笔记/vim笔记等, 测试理论, python入门等等. 工作中还是svn, 对git完全没有概念, 更别说markdown了.

这时候笔记以word形式归总在目录下, 通过金山快盘同步, 后来迁到dropbox了

那时候evernote/有道笔记还刚刚火起, 对云端没有太多需求, 没怎么关注

word记录, 相对手抄效率略高, 也方便整理复习, 搜索功能有限.

有道笔记 - 印象笔记

学习markdown了, 也开始玩github, 这时候云笔记开始火了, 刚好, 开始玩微博, 对各种人各种关注, 天天刷微博, 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其实用得最多的只有一个功能: 网页剪藏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碰到各种资源信息, 疯狂收集, 不管有用没用, 先搞下来再说.

然后, 发现有3000+剪藏, 微博上2000+收藏, 后来觉得有道不足够靠谱, 丢过笔记, 本着折腾的信念, 开始迁移笔记, 3000+剪藏只能以尽量高效的方式废弃: 当前不涉及不会接触短期内也不会关注的不管好不好以后有没有用全部删掉, 这样, 完成了自己的折腾史.

除了剪藏, 最大的功能就是云同步了, 公司电脑和家里电脑同步. 那时候还在用android机, 移动端记录的需求倒是不怎么强烈

这期间, 明白了资源再多, 无用就是无用, 心态上改变了, 微博停止了点收藏, 那2000+收藏, 也就废弃了. 另外, 也开始进行关注的整理, 获取有效而稳定的信息流.

PS: 云笔记最坑的是同步, 然后你发现丢了…..还有, 同步, 你发现冲突了, 然后在两份文件里面diff……都经历过, 心塞

印象笔记 - Ulysess

印象笔记, 用了一段时间, 这时候也换了maciphone, 以及后来ipad, 开始随时记录.

但是用了一段时间, 发现一个问题: 不支持markdown

后来, 又有一个问题: 代码高亮也不支持

后来的后来, 发现: 这编辑功能也太渣了吧

这时候, 刚好博客都迁移到自己站点, 全markdown静态.

想着技术部分的笔记是否有一个更好的编辑/展现方式.

也正好, 这时候对mac app有着一股狂热, 虽然现在过去了, 但是当时刚刚使用mac, 感受到了好处, 开始折腾各类工具, 正好碰上了ulysess

这时候, 感觉技术笔记迁移到上面会更好, 然后逐步迁移.

no zuo no die, 展现不错, 支持markdown, 支持高亮, 对于外貌党来说, 很赞的编辑器, 是的, 迁完之后, 才想起来, 这货是个编辑器, 不是笔记.

由于搜索太弱, 不支持多端等等情况, 年前有发生了一次全部笔记给我double了一份, 老天, 几百篇笔记都变成双份了. 我花了一整天时间手工删除重复笔记. (目测可能是icloud的锅)

死心了, 接着迁移

WizNote

为知笔记, 口碑不错, 试用了几天

支持markdown, 目测是云笔记系列为数不多能支持这个的.

然后, 为了弃用 ulysess, 花了点时间迁移完(ulysess作为编辑器还是很赞的, 还在用).

用着用着, 发现这markdown, 这剪藏, 似乎没有那么理想, 体验不佳, 用得越多越感觉到

这时候, 搬了一回家, 发现搬书, 完全是一个自虐的活. 而且很多大部头看过后都不在打开, 很多书被我脱水了也没有阅读价值了……开始转向电子书, 多看

这时候, 开始思考…….然后, 迁移

分级的知识管理

后来, 到了现在的情况: 分级, 邮件/evernote/gollum

1. 收集

要求: 方便, 阅读格式ok, 不丢

选择: Evernote国际版, 有条件上个高级版, 别问我为啥不用印象笔记

专门建立一个笔记本: Inbox, 对于碰到的感兴趣的东西, 一键剪藏, 或者分享到evernote, 简单直接有效, 这点是所有云笔记中做的最好的

另外, 支持多看读书笔记同步, 感受到这个世界深深地温暖

PS: 对于微博的处理, 额, 我现在是这么干的: “分享到-邮件”, 给自己发邮件, 然后定期处理:), 很有效.(使用unibox, 同一个发件人的邮件都在一个对话窗口里面, 很好处理 )

2. 整理

要求: 易用, 高效

选择: evernote, mindnode pro, gollum

主要是一些点, 标注, 做思维导图

对于观点/经验等等东西, 可以阅读梳理后, 放置到evernote

对于技术类/干货类东西, 放evernote

3. 沉淀

要求: 高效

选择: evernote, gollum

沉淀是再次提取思考的过程, 还是evernote

不过, 对于技术类东西, 其实对云同步要求不需要那么高, 所以选择了自建wiki, 写完markdown往目录一扔, 就可以在本地web server上看到, 搜索等等, 是对技术/代码沉淀的最佳工具

4. 搜索

要求: 精准高效

选择: evernote, gollum

用一下就知道了


这完全是一部折腾的血泪史, 只有不断经历, 才能进步, 进化,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对工具同理,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 还是建议, 明确自己的需求, 要解决的问题等, 多关注一些东西, 多尝试.

好了, 就这些:)

2015-05-02

wklken 于深圳


blabla

2610 Words

2015-05-02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