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番茄时间工作法>>
最近在执行重读计划, 为年后搬家做准备, 一些书读完珍藏/出给需要的人, 减少搬家那一柜子书的困扰….
重新读了下这本书, 写写
大概去年的这个时候, 写了篇 拖拉一点也无妨的读书笔记, 需要的可以看下

番茄时间工作法, 意在让人们驻足/观察/醒悟, 并在此过程中改进自我
人们往往容易关注未来, 而不是过去, 匆匆忙忙, 只为了尽快达到目标, 却忽视了对整个过程的review, 停留, 观察, 总结, 改进, 然后再前进, 更快更好地前进.
编程中有一种学习方式叫做刻意练习, 而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提到精深练习, 要慢, 要去犯错, 要去实际体悟, 要总结.
GTD 里也有review的环节.
总之, review很重要, 但常常被忽略(例如说我…)
要完成大量工作, 重点不在完成工作上, 而在于能否集中注意力
很赞同, 打断是效率杀手.
如果一天打断太多, 加上会太多, 很可能意味着晚上要花时间补回这段时间. That is not cool!
- 要想做到专注, 你就得坚决抛开各种杂念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简单来说, 就是列出你当天要做的事, 设置25分钟闹钟, 然后从第一件事开始.
很简单的做法, 但是实践两年多, 感觉行之有效. 而自己的番茄钟, 也根据任务性质长短不一, 从10分钟到1小时不等, 特别是半夜码代码写东西根本停不下来.
而对于我这种比较懒散的人来说, 最简单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例如每个番茄钟的休息时间, 只要自己感觉精力ok, 可以进入下一步, 就开始. 如果感觉一定要继续下去, 那么继续. 灵活运用, 不要僵化了(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应该对自己严格些).
同样, 你没有必要买一个番茄钟(我就买了一个…现在放厨房里落灰, 原因是滴答滴答的声音太干扰了), 手机/网页/软件, 你可以发现各类好用的东西, 主旨: 能在适时通知你, 不干扰你的工作和思路, 能记录. (我用的是Vitamin-R 2)
每隔一段时间, 回顾下所有步骤, 看看有没有需要简化或干脆去掉的步骤.
我是伪GTD爱好者, 从狂热到降温, 使用一个个工具, 最终确定了things这个工具(足够轻). 而GTD步骤, 也被简化到了适合我工作场景的情况.
不要僵化于步骤, 不要狂热于工具, 关注自己, 关注做事, 工具神马的, 够轻够用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次只做一件事
人是并行动物, 但不意味着你可以同时干几件事.
同时并行干几件事, 代价太大, 先不说最坏的情况是都干砸了, 最好的都干成了, 但是你也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不断的中断, 上下文切换, 最终导致了cpu过载……
一次只做一件事, 集中精力, 高效搞定, 然后下一件.
或者, 你可以将想法挂起后台, 到了你真正去做的时候, 想法已经进化并成熟了很多.(亲测有效)
so, 不要在一边....一边...., 或许看起来很忙很努力, 就像«Rewrok>>中提到的工作狂, 这是很愚蠢的事情.(能多线doing的天才除外啊)
- 为什么要用番茄工作法
- 面对复杂, 望而却步
- 无聊琐事, 越拖越久
- 小事忙活一天, 大事一件没办
- 最后期限, 步步紧逼
- 从休息回到工作, 心智调整不过来
- 一错再错, 不长记性
- 没想到一件事要做这么久
- 没想到一件事越做越复杂
- 头脑被各种想法占据
- 时间都用来学习适应复杂的工作方法了
- 只顾低头干活, 忘了抬头看路
- 把预估当做承诺
- 牵着不走, 打着倒退
- 完美主义, 碍手碍脚
- 前怕狼后怕虎, 害怕失败和批评
通过执行一套相同的动作和准备程序, 可以使大脑自我调整, 进入执行某类事务的最佳状态
有点迷信的感觉. 但是, 其实目的仅仅是像书里说的, 通知大脑, 我要开始做什么了, 准备好.
另一个我觉得, 是为了防止中断, 例如开工前去倒好水, 调整好电脑, IM和邮件通知关掉等等,
短暂的定期休息, 能够促进融会贯通的能力.
It works.
每隔25分钟, 常规休息, 4个番茄钟后进行15~30分钟阶段休息
“心流”
一种精神状态, 创造性的状态.
明确的目标, 集中, 专注, 自我意识消失, 时间感扭曲, 直接和即时反馈, 能力水平与面对挑战的平衡, 个人控制感, 工作本身的内在奖励, 行为与认知的合一.
在那种状态下, 效率奇高, 你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集中专注, 自我意识消失(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这种状态下)
虽然书中提到节奏一说, 要定时从心流中跳出规划全局再进入, 但我更倾向于多进入这种状态, 尽可能长地维持, 因为要进入心流状态, 是很困难的. 如何快速进入也是需要逐渐训练的.
在短时间内对工作方法做反复调整
小步快跑, 调整得到正确的姿势—论如何优雅地工作
番茄时间工作法的阶段
- 计划: 从inbox里, 得到一张
今日待办的清单(当天的自我承诺) - 跟踪: 开始番茄钟后, 收集一些过程指标, 比如中断次数
- 记录: 一天结束时, 将跟踪数据记录归档
- 处理: 对跟踪数据进行分析思考, 得到一些特征和规律
- 可视化: 将信息组织起来, 找出改进流程的思路
以上是每天要进行的, 个人感觉太重了, 而且重心在改进, 而不再do.
前期还没有形成自己节奏的时候, 适用, 中后期, 应该将重心放在do上, 轻化计划和跟踪.
处理外部中断
如果是别人的问题, 进行分派.
如果是我的问题
- 邮件/IM过来的, 可视为不紧急, 完成番茄钟后处理
- 电话, 一两分钟能done的, 做掉. 不能, 确认紧急程度, 不紧急, 给承诺, add to TODO list, back to work. 紧急的, 到4
- 当面, 同2, 确认对方最晚可接受的时间, 如果不紧急, 承诺, 结束对话
- 紧急, 给当前工作打断点, 注释或纸笔, 写下当前状态思路, 然后去做紧急的事情.
书中提到的处理策略: 告知(dong something)-协商(when)-计划(todo list)-答复(done)
怎么区分紧急, 需要慢慢去学习.
邮件的处理
如果答复时间不超过1分钟, 立即答复
如果需要分派, 分派
如果可以委托他人, 委托
如果需要我处理, 不紧急, 回复处理时间, 记todo list
如果需要我处理, 紧急?(紧急的事情会用邮件? 一般是伪紧急)
过度学习
达到熟练程度后, 继续学习或者练习的行为.
持续改善
一种工作方法, 以改进为目标, 对渐进变化的专注.
事前预估与时间所花工夫之间经常不一致
- 做预估的方法或能力有待改进
- 工作开始后, 又出现新情况, 新问题, 使得环境发生改变.
最后
很多时候, 我们的工作倾向于无序的, 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无限的工作中, 需要一些技巧, 并且辅助以工具, 不要神化技巧, 也不要狂热于工具, 最重要的是人本身, 是完成事情本身, 学习一些方法(番茄/GTD), 应用, 思考, 改进, 这就够了:)